锡林郭勒
锡林郭勒保护区
198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所处区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
地理坐标:北纬43°26′—44°39′,东经115°32′—117°12′。
海拔:950—1506米。
总面积:1077450公顷,其中核心区1850公顷,缓冲区5600公顷,过渡区1070000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典型草原生态系统。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温带草原。
物种记录:单花郁金香、蒙古扁杏、白鹳、金雕、猞猁等。
主要人类活动:畜牧业。
特殊标识:中国第一个草原生物圈保护区,为提高当地居民福祉而开展的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范区,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蒙古草原站)”。
一般性介绍:
锡林郭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拥有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更因草原类型完整(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和沙地草原)而著称于世。这里分布有单花郁金香、蒙古扁杏、蒙古黄芪、山丹、芍药花等野生植物;野生动物有白鹳、金雕、猎隼、草原鹰、秃鹫、草鸮、大鸨、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百灵鸟以及猞猁等。
每当盛夏来临,风光迷人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美丽的花朵争奇斗艳;蓝天白云下,牧人策马、牛羊奔跑,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会让融入其中的人心旷神怡。每年的七、八月份,“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都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锡林河九曲十八湾又像是飘落在草原上的洁白哈达,令人流连忘返。
锡林郭勒盟的蒙古族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察哈尔部落是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的蒙古大汗的住帐部落。阿巴嘎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别里古台的后裔和臣民,他们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草原游牧文化与风俗习惯,从服饰、饮食、民居到歌舞、婚嫁、礼仪、节庆等,在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其中,正蓝旗的奶食加工最为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贡品;正蓝旗的蒙古语被确定为现代蒙古语标准音,即蒙古语的“普通话”,仅从这一点也说明了锡林郭勒在蒙古历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锡林郭勒草原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与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遗址,还有典雅庄重的洪格尔岩画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马峰;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与祭祀圣地白音查干敖包把宗教与蒙古族文化融为一体,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通古尔盆地也位于锡林郭勒。气势恢宏的蒙元文化苑,是一座全面反映蒙元时期历史文化的景区。另外,在锡林郭勒保护区聆听悠扬舒缓的蒙古长调,别有一番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