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

白水江保护区

200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所处区域: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和武都区。

地理坐标:北纬32°16′—33°15′,东经104°16′—105°27′。

海拔:595—4072米。

总面积:213750公顷,其中核心区97329公顷,缓冲区17018公顷,过渡区99403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山地及丘陵混合生态系统。

主要人类活动:农业。

特殊标识:白马藏族的家园。

一般性介绍:

白水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汇地带,海拔落差大,最高处可达4000多米,最低处不到600米。其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既有空旷的高山草甸、挺拔的冷杉林,又有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茶园风光。春季,当山下已是百花盛开、满目绿色时,山上仍是春寒料峭、白雪皑皑;夏季,当城市里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之时,保护区内则是遮天蔽日,清凉舒爽。保护区的秋季,层林尽染,笔墨难写其意,丹青难画其魂。初冬时节,晶莹剔透的雾凇挂满树梢,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是赶上一场大雪,则山河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美不胜收。

白水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现有大熊猫100多只。此外,还有川金丝猴、羚牛、林麝、绿尾虹雉、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珍稀植物有珙桐、独叶草、红豆杉、秦岭冷杉、大果青杄、香果树、红豆树、西康玉兰等。

在白水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白马河流域居住着一个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他们自称是古氐族的后裔,俗称“白马人”。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姓名基本与汉名相同,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不与同姓人通婚,不信佛教,崇拜自然,世代以农耕、狩猎为生。他们至今还保留着用捻线织布,用丝线绣花,用羊毛和面擀毡,用一根长长的犁杖驾驭两头犏牛耕田种地的古老习惯。白马人经常饮用自家酿造的类似黄酒的低度酒。白马人相聚,总是一边跳舞唱歌,一边举碗豪饮。文县白马藏族民间文化由于举世无双,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