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陈桂梅 摄影
200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所处区域:黑龙江省黑河市。
地理坐标:北纬48°34′—48°48′,东经126°00′—126°26′。
海拔:248—602米。
总面积:106000公顷,其中核心区10615公顷,缓冲区13546公顷,过渡区81839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火山遗迹。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混交林。
主要人类活动:旅游。
特殊标识:中国最年轻的火山,研究先锋植物在不毛之地上演替的理想地。
一般性介绍:
五大连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由火山岩浆填塞凹陷盆地湖而形成五个溪水相连的堰塞湖,五大连池因此得名。在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边缘,14座火山拔地而起,兀立苍茫旷野。火山周围,点缀着珠串状的堰塞湖。置身其中,横亘眼前的景象令人称奇。熔岩台地如波涛汹涌的黑色海洋,台地上数以百计的喷气锥、喷气碟,千姿百态。如此奇特的火山景观世所罕见。
从史前210万年到距今290多年之间,五大连池相继喷发形成了25座呈“井”字形排列的新老期火山,200多座渣锥寄生火山,800多平方公里熔岩台地,10个火山堰塞湖,3条河流和数量众多的天然冷矿泉群。
五大连池火山群经历了数次喷发,生命的演替就在火山活动的间歇生生不息地进行。史前21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摧毁了生物的繁衍生息;而当火山沉睡时,土地又重获新生。在火山环境条件下,动植物新的占领、侵入和演替在这里上演,直至距今290多年前的最后一次喷发才暂时告一段落。置身五大连池内,当看到不同时期火山沉寂的伫立,白河、五湖缓缓的流淌,地衣、苔藓、草甸、生生不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生命在这里的轮回,漫长而神奇。大自然赋予人类浑然天成的美景,这幅瑰丽的画卷,延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生与死的故事。
五大连池人文历史悠久,这里居住着达斡尔、朝鲜、蒙古、满、鄂伦春和鄂温克等北方多个少数民族。由“神鹿示水”这个民间故事起源的“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如今已经是我国北方各族儿女的文化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