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岛-老铁山
老铁山,蛇岛蝮。周海翔 摄影
201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所处区域: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
地理坐标:北纬38°56′28″—38°57′41″,东经120°58′00″—120°59′15″(蛇岛)、北纬38°43′02″—38°57′16″,东经121°04′53″—121°15′19″(老铁山)。
海拔:0—465.6米。
总面积:9072公顷,其中核心区3565公顷,缓冲区1947公顷,过渡区3560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蛇岛蝮蛇、候鸟及其栖息地。
物种记录:植物约703种,鸟类约307种,爬行类约10种,两栖类约217种。
主要人类活动:农业(水果种植、养殖)。
特殊标识:蛇岛蝮蛇的唯一分布地,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途停歇地——“老铁山鸟栈”。
一般性介绍:
蛇岛-老铁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蛇岛及其周围500米以内海域,面积3.29平方千米。蛇岛(又名蟒岛、小龙山)位于旅顺西北方的渤海中,东距陆地约10千米。岛屿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0.73平方千米,长约1460米,宽约760米,主峰海拔215米。第二部分是以老铁山、老虎尾、九头山为代表的陆地区域,面积为87.43平方千米。老铁山位于旅顺口西部,濒临黄渤海,是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主峰海拔465.6米。老铁山坐落在欧亚大陆候鸟南北迁徙的通道上,每年有上千万只候鸟途经此地,素有“老铁山鸟栈”之称。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蛇岛蝮蛇、候鸟及其生态环境。
在距今一千至二千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地壳大断裂的强大压力挤出了一块突出海面的巨大岩石——蛇岛。岛上有6条沿较大断裂发育而成的大型冲沟。由于断裂及风化侵蚀,岛上形成了许多石缝和岩洞,既有利于地下水蓄积和植物扎根,又为蛇岛蝮蛇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蛇岛上有鸟类125种,多为候鸟,其中雀形目鸟类73种,是蛇岛蝮蛇的主要食物来源。这种蛇的活动规律与迁徙候鸟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候鸟北迁,蛇岛蝮蛇进入了捕食的第一个高峰期。6月中旬至8月上旬,迁徙候鸟数量明显减少,蛇岛蝮蛇为了躲避酷暑、减少能量消耗而进入夏眠期。从8月下旬至11月中旬,候鸟南迁,蛇岛蝮蛇进入了第二个捕食高峰期。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它们进入冬眠期。
蛇岛蝮蛇以“守株待鸟”的方式进行捕食,此时它们的身体弯曲成弹簧状,等待鸟类进入半径约20厘米的捕食范围,在利用颊窝准确判定食物的方位、距离、身体大小后迅速弹出,咬住猎物并将毒液注入其体内,待猎物死亡后再从其头部开始吞食。蛇岛蝮蛇在进食时,下颌骨自然脱落,口裂可以张到130度,因此可以进食身体比自身大得多的鸟类。
当蛇岛蝮蛇储备足够的能量后,便可以进行交配和繁殖。它们的繁殖方式为卵胎生,一般产仔1至8条,平均4至5条。出生后的幼蛇可以捕食柳莺大小的小鸟,有的即便当年没能成功捕食,也可以顺利越冬。
在全球范围内,蛇岛蝮蛇仅分布于蛇岛,它们这种独特的分布形式及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大自然在千万年鬼斧神工般的演化史中造就的珍贵自然遗产,是地球母亲赐予大连乃至中国的瑰宝。蛇岛蝮蛇于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的赵尔宓院士定为新种,目前有两万条左右。为了保护蛇岛这一世界罕见的奇特岛屿生态系统,198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蛇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环保系统成立最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此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始对蛇岛进行封闭式管理。
老铁山角位于辽东半岛的尖端,延伸至黄海和渤海之中,形成黄海和渤海的自然分界。“老铁山头入海深,黄海渤海自此分;西去急流如云涌,南来薄雾应风生”,东部黄海海水为深蓝色,而西部渤海海水却显得浑浊,略呈微黄色,这是因海底地沟的存在所形成的自然现象。黄渤海潮由海角两边涌来,在此形成一条截然分明的交汇线。交汇处会出现深达几米的急流漩涡,发出呼呼巨响,涛声伴随着急涌的潮流,使人想起当地民谣:“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谁过铁山角,非把小命丧。”
老虎尾半岛位于旅顺港西侧,面积4.8平方千米,原为清军炮台集中区域,曾先后被沙俄、日本占据。半岛上有清军、沙俄军至苏军各时期炮台、闭塞纪念碑残骸,以及清军练兵场旧址、南天门、老虎尾灯塔、拉脖子浴场、沙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