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黄山。赵陶春 摄影

201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所处区域:安徽省黄山市。

地理坐标:北纬29°59′30.4″—30°15′30.6″,东经117°58′58.7″—118°18′35.7″。

海拔:165—1864米。

总面积:42558.48公顷,其中核心区7743.84公顷,缓冲区4958.35公顷,过渡区29856.29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中亚热带北缘半湿润气候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动植物资源。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林、黄山松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山地灌丛、山地灌丛草地、高位水藓沼泽。

物种记录:高等植物244科、954属、2385种。植物资源存在的主要特点:特有现象显著,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属东亚地区的植物避难所,珍稀濒危种类丰富。兽类8目23科75种,鸟类17目54科222种,爬行动物2目9科52种,两栖动物2目8科28种,鱼类4目11科38种,蝶类12科175种,蜘蛛29科138种。

主要人类活动:旅游。

特殊标识:中国东部地区少有的高山,是华东第一峰。新安江水系、昌江水系,青弋江水系和秋浦河水系重要的水源地,对保护4大水系沿线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参与和见证着中华文明进程。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入该网络。

一般性介绍:

1943年,隶属安徽省政府的黄山管理局成立。1949年成立黄山人民管理处。1960年,中共安徽省委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1979年,黄山管理处改为黄山管理局。1982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201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该保护区地处我国东部长江以南的中亚热带地区,保存着我国东部最完好的中亚热带花岗岩山地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90.51%。因山地高耸,该地区生态系统垂直分异明显,生物物种极其丰富,具有重要的自然保护价值。

黄山由72座拔地而起、摩天入云的险峰组成,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更重要的是,黄山山脉与天目山脉、怀玉山脉、仙霞岭和四明山共同形成的汇水区,抚育了景色奇丽的钱塘江,造就了富甲一方的杭嘉平原、宁绍平原和苏杭人间天堂,凝练出以由河母渡文化、良渚文化、跨湖桥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的钱塘江流域文明,成为我国历史上辉煌的江南文明(长江流域文明)的源泉。

钱塘江流域的文明由上游各源头河流稳定的水资源供给发展而来,作为该流域最高山地的黄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钱塘江流域地处中亚热带的湿润地区,但其富甲一方的下游平原地区年降水量并不丰富。拔地而起的黄山以及与之相连的天目山、白际山等山脉,将东南与西南海洋季风北上所携水汽阻截于山地,使其成为该地区最大的降水中心,黄山光明顶的年降水量高达2369.3毫米,而且由于这些山地森林保存完好,虽然山势陡峻,山下洪灾鲜有出现。黄山与其周边山地就成了钱塘江流域最重要的水塔,每平方公里积水量112万立方米,居该流域之首。众河流汇集而成的新安江年平均径流量高达99.28亿立方米,超过了乌苏里江(90.9亿立方米)、渭河(73.1亿立方米)等著名河流。1959年新安江水坝建成,其下游形成了一座水域面积573平方公里、库容178.4亿立方米的千岛湖,超越了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千岛湖不仅水资源极其丰富(进口水量占钱塘江总水量的15.4%),且水质极为优良(均为I类水),所以新安江与其汇集的千岛湖很重要,成为了保障现今杭州与未来的杭沪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水源地,而其上源以黄山为首的各列山脉当之无愧地成为保卫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黄山和富春江雄奇秀丽、悠远且深静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名人雅士的造访,由此诞生的黄山、新安画派为我国水墨山水国画艺术增添了无限风光,文人雅士所创造的名传千古的诗歌词赋更是不胜枚举。借此火热文脉,徽州成为我国文房四宝的重要产地,宣纸、宣笔、徽墨、歙砚,托载起中华传统的书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