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总面积约10.38平方公里,千百年来在人类渔耕经济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以鱼塘为主,并由部分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河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历经汉晋始发、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当代复兴等5个阶段。20世纪末,由于人为过度干预和缺乏严格保护,西溪湿地面积萎缩,水质恶化、鱼塘被填被毁、竹园柿园衰败等现象日益突出。200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和支持下,杭州市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年来,西溪湿地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建成中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全力打造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做好保护文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西溪湿地。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结合,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统筹考虑水质、土壤、大气各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物治理等“四管齐下”,逐步改善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科学划定功能分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通过自然隔离、限制或封闭轮休等举措,对动植物资源进行应保尽保;恢复秋雪庵、西溪草堂、两浙词人祠等45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做好蒋村龙舟胜会、五常龙舟胜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做好管理文章,像绣花一样管理西溪湿地。立法先行,以严密法治护航湿地生态。出台中国第一部针对特定湿地公园的立法——《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2022年,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出台对条例进一步修订,从顶层设计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溪湿地的保护指示精神。坚持智慧化管理,建成“星—空—地”“生态大脑”实时动态监控和集成展示系统。坚持标准化管理,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管理等3大类标准体系。
做好经营文章,用两山理念引领湿地发展。严格按照湿地公园生态容量,优化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夜游休闲、康体养生、生态住宿等五大业态。坚持“原生态+适度利用”的工作理念,定期举办探梅节、花朝节、火柿节、听芦节等活动,做精做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研学旅游、体验旅游等旅游经济,提升湿地价值及旅游服务功能。
做好研究文章,用工匠精神研究西溪湿地。坚持生态与文化研究并重,并持续进行社会效应研究、可持续利用模式等研究。已累计编辑出版70册《西溪文化丛书》及10卷《西溪文献集成》。出版《钱塘西溪——〈水浒传〉的孕育之地》《杭州与水浒》《西溪与水浒》《水浒评注》等书籍,积极传承和弘扬水浒文化,完成杭州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钱塘施耐庵故居)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