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山间精灵”!华南梅花鹿抢救保护基地花落清凉峰
浙江省华南梅花鹿抢救保护基地位于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全省首个兽类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基地。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杭州市临安区境内,分别由龙塘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域、千顷塘野生梅花鹿保护区域、顺溪坞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域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近1.13万公顷,华南梅花鹿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因其气候条件温暖湿润、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适宜华南梅花鹿栖息,是中国华南梅花鹿的核心分布区。近年来,华南梅花鹿抢救保护基地先后通过种质资源保护、救护繁育试验场建设、栖息地生态修复试验、种群放归等一系列措施,使华南梅花鹿的种群数量由建区前的80余头增长至现在的300余头,并仍在不断增长。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保护站(章叔岩 摄)
巡护管理 落实保护
自保护区建区以来,保护区与各乡镇、村签订保护协议,联合安徽省宁国市以及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护林联防会议,打击违法狩猎行为,抓好了保护区周边华南梅花鹿的保护工作。同时,保护区紧抓林长制推行契机,搭建了“局长管全区、副局长管片区、片区负责人管辖区、护林员包山头”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了区社联防网、“110应急联动”和生态警务联动网、浙皖联防网三张护林联防联动保护网,形成了全区域管控、全部门协同、全力量投入的齐抓共管良好格局,破除了保护区单打独斗的困境,有效提升了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的保护质效。此外,保护区还积极开展华南梅花鹿保护专项活动,在其活动范围开展“搜夹、清吊”行动,并对违法人员实施重拳打击。2018年,保护区连同杭州市公安局临安分局、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浙江省首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警务室,进一步加强了华南梅花鹿的保护工作。
改良生境 筑牢家园
野生华南梅花鹿喜栖于落叶阔叶林、灌丛和草甸等食物丰富的区域,对栖息生境要求较高。华南梅花鹿在保护区内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千顷塘区域,该区域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适宜华南梅花鹿栖息的草甸、灌丛环境被破坏,导致其栖息地减小、破碎化。虽然在历经二三十年的封山育林后,整体环境得到改善,华南梅花鹿分布区也逐步扩大,但生境破碎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加强华南梅花鹿栖息地保护与管理,保护区积极开展华南梅花鹿栖息地恢复试验,并取得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经验。2000年,保护区为了改善华南梅花鹿栖息环境,选择干坑林区进行栖息地修复试验。次年,修复后的栖息地内发现了较多的华南梅花鹿粪便、脚印、啃食等痕迹,华南梅花鹿栖息地修复取得了一定效果。为此,保护区在前期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根据《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于2008年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华南梅花鹿栖息地修复工程。通过栖息地修复后监测发现,修复后的栖息地内华南梅花鹿种群活动更加频繁,栖息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华南梅花鹿栖息地(章叔岩 摄)
研究试验 种群扩繁
自2002年通过对一头刚出生的华南梅花鹿“倩倩”的救护开始,保护区就开展了华南梅花鹿种群救护和扩繁的研究。2003年开始,保护区建设了华南梅花鹿救护繁育试验场,实施了华南梅花鹿种群生存力及扩繁技术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掌握了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分布和采食习性,并成功繁育小鹿1头,为华南梅花鹿种群的扩繁提供种源。为了进一步加强华南梅花鹿种群的科学研究工作,2014年,保护区在原有试验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救护和繁育所需的各项功能,加强了华南梅花鹿的科研与保护。截至2023年底,保护区救护繁育试验场内共有华南梅花鹿71头。
华南梅花鹿雌性(章叔岩 摄)
野外放归 综合监测
自2014年开始,保护区就开展了华南梅花鹿种群抢救保护工作。2014年,保护区实施了千顷塘梅花鹿保护区域的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监测数据,为华南梅花鹿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在前期调查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保护区于 2019 年 12 月在昌化林场毛山林区实施了浙江省华南梅花鹿首次野外放归活动。此后,保护区先后于 2020 年 5 月、2021 年 1 月和 12 月、2022 年 11 月、2023 年11 月共 5 次实施了 81 头华南梅花鹿的放归工作,其中佩戴野生动物追踪项圈的有22头。经过种群放归,华南梅花鹿野外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补充,野外放归个体的综合监测也为华南梅花鹿家域、栖息地选择、迁徙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华南梅花鹿雄性(章叔岩 摄)
多方合作 科学研究
科研监测是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华南梅花鹿保护的关键。近年来,保护区积极与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科学研究,尤其是开展了主要保护对象华南梅花鹿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据统计,保护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单位合作,分别在华南梅花鹿的生境选择、食性分析、采食行为、活动习性、生存力、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出版了《浙江清凉峰华南梅花鹿研究》《浙江清凉峰生物多样性研究》等专著。2015年,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华南梅花鹿种群规划,编制《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种群发展规划》,为华南梅花鹿的种群保护与研究指明了方向。
走访科普 广泛宣传
保护区一直秉承“走出去、迎进来”的科普宣教理念,广泛开展华南梅花鹿的科普教育。先后以“野生动物保护月”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活动为契机,积极下乡进村、送教到校进行宣传,组织学生参观清凉峰科技馆,并开展面向学生的多种华南梅花鹿保护活动,进一步增强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及学生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近年来,保护区共组织工作人员下乡宣传50余场次、发放华南梅花鹿宣传资料1.1万册、拍摄和制作短视频3部、开展华南梅花鹿科普讲堂10余次,普及量超2万人次,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杭州日报》等媒体上发布华南梅花鹿的保护成效和科研进展情况,进一步扩大华南梅花鹿科普宣传力度,为华南梅花鹿的保护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