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

黑嘴松鸡。周海翔 摄影

201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所处区域: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北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境内)。

地理坐标:北纬51°19′54″—51°50′53″,东经122°22′44″—122°58′47″。

海拔:总体上为1000—1300米。

总面积:148948公顷,其中核心区46510公顷,缓冲区78850公顷,过渡区23588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典型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典型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

物种记录:野生高等植物约620种,其中被子植物约519种,苔藓植物约74种,蕨类植物约22种,裸子植物约5种。鱼类约28种,两栖爬行类约10种,鸟类约204种,兽类约51种。

主要人类活动:少量的采集业。

特殊标识: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原始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中国特有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完备的森林火灾管理体系。

一般性介绍:

汗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主体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54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为“禁伐禁猎区”,1995年成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2015年,保护区与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的一块共管区,以及周边的内蒙古根河市金河镇、阿龙山镇和牛耳河镇一起,共同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汗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处于我国寒温带气候区内,冬季严寒,年平均温度仅-5.3℃,最低气温达-49.6℃。那里冬季漫长达半年之久,从9月中旬就开始下雪,最大积雪厚度可达1米,常常可见天上挂太阳,空中飘雪花的奇观。这里早霜一般在9月初就降临,晚霜到翌年6月上旬,无霜日仅80~90天。

该保护区是北欧往东直到东西伯利亚的寒温性针叶林延伸到中国的核心区域之一。虽然保护区地质构造脆弱,但由于降雨量小,植被覆盖度大,山体坡度小,因而很少有土壤侵蚀现象;加之保护区内从来不曾受到采伐破坏,因此这么完整的大型原始林保护区在我国屈指可数。此外,由于多年冻土发育,这里也是我国大片连续多年冻土与岛状冻土的集中分布区。保护区内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约三分之一,河流纵横,最大的河流塔里亚河由大小15条支流汇聚而成,是黑龙江上游激流河的重要源头,对维护黑龙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的栖息地环境,造就了汗马保护区高度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有耐低温、耐水湿、耐火烧的兴安落叶松。在约293野生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麝、紫貂、貂熊、黑嘴松鸡、金雕、中华秋沙鸭和白尾海雕7种。此外,拥有其他保护区难以同时见到的哲罗鱼、细鳞鱼、黑龙江茴鱼、江鳕、杂色杜父鱼等众多冷水鱼类。汗马保护区是兽类观赏的优选地,科学家曾经在一周的考察里,共记录到14种兽类,其中5种是国家保护动物或受胁物种,其目击概率之高在国内少见。

由于汗马所在地为古火山,处在大兴安岭较高地段,地表存在常年岛状冻土,这些独特的地质条件决定了汗马是雷击火多发地。特别是在春夏之交,气温回升又长期无雨,气候干燥,一旦云层汇集,发生雷电就极易通过活立木引发火苗,瞬间大火就会在干燥的林间蔓延开来。2005年以来,当地一共发生了8次雷击火灾。然而,由于保护区长期不懈的投入,使得森林火灾自保护区成立以来的发生频率大大降低,其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汗马保护区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也独具特色,这里是中国特有也是最后的“使鹿部落”——鄂温克族敖鲁古雅部落的家园,他们祖祖辈辈形成的生存智慧,使得人与自然能实现长期的和谐相处,对当前国家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