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藻王国”来现场,高山玫瑰有“原生态”的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亮点多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这场生态保护领域的世界最高级别盛会,聚焦国内外目光。

作为大会亮点之一,位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四层的展览区正用鲜活的生态实践与多元展品,在展馆内掀起一场“全球生态对话”。

国际标准展区现场 记者 邹宸 摄

人流穿梭的近3500平米展区中,联合国展区、国家展区、浙江展区依次排列,其中汇聚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63家机构参展的国际标准展区无疑是诠释大会主题“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的“核心舞台”。

南麂列岛“搬”来“生态博物馆”

在众多的展区单元中,南麂列岛显得尤为突出。

特别搭建的展示空间里,展品、介绍一应俱全,作为浙江唯二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南麂列岛此次把“贝藻王国”的“家庭成员”纷纷搬来了展会。

“南麂保护区最突出的就是海洋贝类和海藻资源,为了更生动全面地展示这些保护对象,这次我们特地把标本都带来,展陈在我们的空间里,当然还有我们当地特色的鱼类、鸟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华凤头燕鸥。”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监支队研究室主任陈万东现场介绍。

南麂列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展区 记者 邹宸 摄

陈万东说,置身在这个空间就好像走进“贝藻王国”的博物馆一样。

展台前,不少过往的代表嘉宾、工作人员被一本手绘绘本《一只鸟的奇“麂”之旅》吸引。

翻开书页,从南麂列岛的概况到故事主角“中华凤头燕鸥”从雏鸟破壳到成鸟育雏的全过程,都用手绘的方式徐徐道来。

从觅食到高空翱翔,细腻的线条搭配清新的色彩,“神话之鸟”的生存故事立刻变得生动易懂。

中华凤头燕鸥主题故事绘本 记者 邹宸 摄

来自安哥拉的代表卡特琳娜(Catarina)在展区前停留了许久,她用手机镜头从贝藻标本扫到手绘绘本,还拿起宣传册浏览起来,尝试了解南麂生态保护的脉络。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筹备建设生物圈保护区的阶段,这次来就是为了学习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优秀的管理和规划知识以及经验,对于我们继续推进行动计划很有帮助。”卡特琳娜直言,南麂列岛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展示让她印象深刻。

记者 邹宸 摄

“我们国家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有一种在当地大量消费的鱼类品种。虽然这里展示的鱼类可能不是同一种,但这种物种上的相似性,让我看到了可借鉴的保护思路。”

阿曼苏丹国“带货”原生态产品

阿曼苏丹国环境主管部门布设的展区透着一股“原生态”的香气。

展台上,小罐的保湿水、乳白色的乳霜、小块的香皂整齐排列,瓶身上没有华丽的包装,只贴着简单的保护区字样,却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这些产品都是我们当地居民做的,原料全来自我们保护区里的生态资源。”展区工作人员海瑟姆(Haitham)拿起一瓶玫瑰水介绍,这个产品的基础原料来自Jebel Akhdar(当地一座海拔超3000米的山脉)内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玫瑰。

阿曼苏丹国当地的产品 记者 邹宸 摄

“那边的玫瑰在山坡上大片生长,我们和当地居民建立了良性的合作关系,他们采摘时会严格遵循生态可持续的方式,不仅采,也负责回种,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保护环境。”

海瑟姆表示,这些产品不仅为社区居民增加了收入,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活”的道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产品,让生态可持续理念传到更多地方。”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参展方,虽然展示形式各异,但都传递着同一个核心——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记者 邹宸 摄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真切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文化氛围,我很享受,通过这样一个展会,我们都可以直观了解到中国各个项目和机构为生态保护所做的工作和贡献,期待下一次再来到中国,能更深入地进行交流合作。”

设立国际标准展区的意义或许就在此,它不仅在于展示成果,更在于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来自全球的保护者、研究者能在这里碰撞想法、凝聚共识。

位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四层的展览区用鲜活的生态实践与多元展品,在展馆内掀起一场“全球生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