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大力培育青年人才队伍 为生态保护事业注入持续动力

生物圈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的基石。然而,在全球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生物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加强生物圈保护,不仅关乎全球生态安全,更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培训、监测和教育等方式,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使人类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又能改善自身生计,并发展出适宜于各国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1973年,中国正式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1978年,成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相关部委共同推进该计划。从此,中国开始系统性地参与全球生物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不断加强生物圈保护区建设,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区是我们最大的‘靠山’”

居民一句话让他深受鼓舞

“生物圈保护区的存在,是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桥梁。”王丁说,保护区的三大功能是保护、支撑和发展,要在三者之间寻找科学关系,探出可持续发展路径。“我们要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协调好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推动保护区与社区协同发展,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与可持续利用的多赢。人与生物圈计划理念就非常符合中国国情。”

在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理念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浙江清凉峰-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为例,临安已形成了游有“天目村落”、住有“天目宿集”、吃有“天目暖锅”、购有“天目山宝”的全闭环品牌体系,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了“经济优势”。今年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76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5亿元,分别增长9.6%、12.3%,跻身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前50强。

王丁曾去盐城生物圈保护区做现场评估,社区座谈会上一位居民的一句话让他深有感触:“她说,盐城是我们国家唯一一座没有山的城市,但是保护区却是当地人发展最大的‘靠山’。老百姓的一句肺腑之言,就把保护区的意义阐述清楚了。保护和发展并不是天然的矛盾,两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促进发展,发展又带动保护工作。”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34个生物圈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位居亚洲第一。这些保护区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阵地,更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以及开展国际生态保护合作与经验交流的关键平台。

中国还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目前网络成员数量达到214家,这个平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践行“人与生物圈计划”理念的国家级平台。除此之外,中国还出版了世界范围内唯一宣传、推广人与生物圈理念的杂志《人与生物圈》,传播核心理念,讲述中国及全球在生物圈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实践成果与动人故事。

青年人才决定生态保护事业的深度与广度

要大力培育青年人才队伍

王丁认为,在推动生物圈保护的进程中,青年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青年人永远是世界的前途所在。”

王丁曾拜访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该校专门设立了生物圈保护区研究所,每年招收25名研究生,系统开展生物圈保护相关的研究,政府也会给与一定资助。“这个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王丁说,“目前我们严重缺乏这个领域能够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在德国,许多年轻人投身这一领域,思想活跃,充满新理念、新视角,常常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议题和解决方案。”

王丁坦言,从长远来看,青年人才的系统性培养仍是我国生物圈保护事业的短板。许多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青年人才在职业发展、生活保障、子女教育、婚恋成家等方面面临现实困难,导致“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突出。

“我们不仅要培养扎根保护区一线的青年人才,也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专注于服务保护区发展的科研与管理人才。”王丁认为,唯有大力培育青年人才队伍,才能真正为生态保护事业注入持续动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召开期间,王丁每天辗转于各类会议与对话之间,虽行程紧凑,但他却十分享受这份忙碌。“见到了许多老朋友,也结识了不少新伙伴,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聚于此,这种共鸣令人振奋。”

闲暇时分,他喜欢走进展厅漫步。在他看来,3500平方米的展览如同一个浓缩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微缩图景,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展品,无声却有力地讲述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成果。“边走边看,中国乃至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案自在心中。”

生物圈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的基石。然而,在全球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生物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