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杭州生态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9月25日,为期四天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顺利闭幕。
杭州这座正着力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不仅是此次大会的东道主,更以其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并进的实践,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大会闭幕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艾伯鲁(António Abreu)接受了潮新闻专访,深入解读杭州生态建设的独特价值,并分享MAB(人与生物圈计划)计划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谈杭州实践:从“无噪音”细节到政策整合,处处藏着生态智慧
“筹备这次大会的两年多时间里,杭州的生态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专访伊始,安东尼奥便提及对杭州的直观感受——相较于全球诸多大城市,杭州的低噪音环境首先引发了他的好奇,而随着了解深入,水处理技术、河流与自然生态修复工程,更让他看到这座城市对生态保护的系统性投入。
当被问及杭州“生态文明之都”的建设实践对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的借鉴意义时,安东尼奥给出了明确答案。
安东尼奥⸱艾伯鲁发表主旨演讲。大会官方供图
他认为,杭州的核心优势在于“政策整合”: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投入基础设施与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从未忽视自然与文化的保护。
“这种模式让城市有了鲜明的‘身份认同’——清楚自身定位,更明确生态与发展并行的未来方向”。
他进一步举例,杭州在替代能源发展、交通便捷性保障、垃圾处理与供水设施完善等方面的投入,不仅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更直接服务于改善民众生活质量。
同时,杭州对自然的高度尊重与创新活力的融合,让“生态文明”不再是理念,而是可落地的实践。“我个人认为这里堪称全球创新之都,更难得的是,创新始终与自然保护同频,比如用技术赋能生态修复,这正是其他保护区需要学习的。”
谈大会共识:十年战略行动计划将明确全球保护区“路线图”
作为推动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发展的核心力量,MAB此次借杭州大会契机,推动各方达成关键共识——审议并通过未来十年的新战略行动计划。
安东尼奥介绍,这份计划相当于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的“路线图”,将明确各保护区的职责与工作方向。
“核心目标是证明‘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且这种并行是势在必行的。”他强调,未来各保护区需围绕自身区域,开展信息普及、知识传播与意识提升工作,更要搭建多元主体对话平台,“保护区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科学家、社区居民、私营部门,尤其是青年群体,都应该参与进来。”
安东尼奥⸱艾伯鲁发表主旨演讲。大会官方供图
此外,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协同也将是重点。
目前,该网络已有759个成员,按区域划分为非洲、阿拉伯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太平洋地区、欧洲、伊比利亚—拉丁美洲等8个区域或次区域网络,同时针对海岛与滨海、山地等特殊类型保护区设有专题网络,为知识共享提供支撑。
“中国的生物圈保护区在南南合作和主题性合作中贡献突出,杭州大会将进一步强化这种全球联动。”安东尼奥认为。
谈城市模式:杭州经验可复制
杭州作为人口密集、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城市,却能守护好西溪湿地这类具有国际重要性的生态资源,其保护与发展并行的模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对此,安东尼奥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多数参会者都对杭州的实践感到十分新鲜与惊艳,他们没想到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能与自然保护达到如此高的融合度。”
在他看来,杭州模式的可复制性在于两点:一是技术与科学的支撑——科研机构与政策制定者的大量投入,让生态保护有了专业保障;二是对“创新本质”的把握——创新不是发明全新事物,而是让发展与保护高效协同,杭州做到了这一点。
大会官方供图
他特别提到,杭州的实践与MAB倡导的理念高度契合,也与“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走进亚洲走进中国,并来到杭州,并不是偶然,更不是运气,而是理事会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相信随着大会成果的诞生和推进,杭州经验将被更多全球城市与保护区借鉴,为应对全球生态挑战提供‘中国方案’。”